close

(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9日電)塑化劑風暴下,食品業者忙著檢驗自清,衛生署今天說,檢驗儀器的靈敏度應達到1ppm,才具有效力;有學者認為,衛生署應進一步說明檢驗方式,才能讓業界和消費者更安心。

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今天指出,塑化劑不是食品添加物,但是自從發現昱伸公司違法在起雲劑中摻入塑化劑,衛生署篩檢市售飲料食品時,即將儀器檢驗食品塑化劑的靈敏度設在1ppm(百萬分之1的濃度)。

康照洲說,如果食品業者採用更靈敏的儀器檢驗塑化劑,衛生署樂見其成。

食藥局副局長吳秀英說明1ppm的由來,是參考「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」,這項標準公告塑膠食品容器、食品包裝塑料的DEHP溶出限量為1.5ppm以下。

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吳焜裕指出,以1ppm的檢驗靈敏度而言,以前毒奶風暴時驗三聚氰胺的高效能液相層析儀(HPLC)靈敏度只到2.5ppm,低於此值就驗不出來,這次不能用來檢驗食品是否含塑化劑。

吳焜裕說,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(LC/MS/MS)的造價最貴也最靈敏,檢驗極限值為0.05ppm。

吳焜裕指出,檢驗儀器因檢驗方式、機型、廠牌的不同,單價介於新台幣200萬元到1000萬元之間,靈敏度當然不同,衛生署應該要把檢驗方式定義清楚,並公告官方認定的檢驗機構名單,供食品業者及消費者參考。

他並建議,衛生署在徵召學術單位加入6種塑化劑檢驗行列時,應提供6種塑化劑的標準品,以便檢驗人員將檢體與標準品比對,做出最正確的判讀,釐清食品是否遭到塑化劑入侵。1000529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I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